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光明博物绘」“画鱼”有门道——以南海珊瑚礁鱼类为例

2023-08-18 14:54:33    来源:光明网

南海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海域,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面积总和的3倍。珊瑚礁虽然只占海洋面积的0.2%,但其中却生活着海水鱼种类的三分之一约5000种。在漫长的和珊瑚共生演化过程中,珊瑚礁鱼类进化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外观和独特的摄食、避敌与栖息、繁殖等生存特征。

鲀形目鱼类就是极具代表性的鱼类。鲀形目鳞魨属又俗称为炮弹鱼,多数生活在热带海区的浅水中,栖息于珊瑚上成大叶海藻间。平时习惯自由伏卧,当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钻入珊瑚礁洞中,竖起背鳍将自己紧紧地固定在洞里。炮弹鱼不仅在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观赏上也极具美学价值。

很多时候自然就想让我们找不同一样,在极为相似的两种生物中悄悄地隐藏着微妙的区别。单纯通过文字来进行描述的话,可能无法准确地识别出两种之间的差异。这时,博物学绘画就可以成为一种有高效可视化的手段。


【资料图】

图1. 黑带锉鳞鲀hinecanthus rectangulus (三角炮弹)

博物学绘画对于生物分类具有哪些重要性?

对于极为相似的物种,判断他们的性状差异,明确有效分类特征,是动物志或者生物图鉴等辨别物种的重要依据。通常来说,优秀的图鉴包含两项内容,即文字叙述与绘图部分。只有文字,会使人难以想象,难以对证:只有绘图的话,又会让人先入为主,忽略细节。因此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才能有更好效果。

我们在绘画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如果盲目开始绘画后,就会不断地对形态、结构和色彩等等产生疑问。这里要怎么画?形状是怎样?画鳍条要画几条呢?所以在绘画之前,要对自己要描绘的物种有形态学基本的认知和了解,不仅仅是参考文字或者现有的图鉴,必要时还需要对实物进行数据测量,进行充分的参考。

首先从视图开始:不同形态的物种,采用不同的视图。在学习绘图时,多视图作为参考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意义在于表现绘制物本身的体积与形象。在鱼类科普绘画中,鱼类整体通常由侧面、背面及腹面组成。鱼类的基本体型分四种: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和棍棒型。纺锤型,侧扁型多以侧面图;平扁型为背,腹面图;平扁型也多为侧面图。在平面很难看出的图形,可以在侧面图的基础上,再增添断面图。

如果有些部位变化过大,也可以通过多次横切来进一步理解形态。从头部到尾部可能会有不同的形态差异,它们之中可能仅由侧面、背面、腹面的图像难以判断出它真正的形态,此时如果有横断面的图,会更好理解它。即使同样的体型,体宽或体高也是作为辨别物种的主要依据,所以绘制时身体各部位的比例要先确定好,然后对各个关键部位的形态,适配不同状态的示意图也是非常重要。比如说眼睛的形态,口裂的大小,鳍条与鳞片的形状和数量。

图2. 褐拟鳞鲀Balistoides viridescens (泰坦炮弹)

绘图时重点突出物种之间的差异,减少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此外,同一物种,不同性别,在不同发育时期也会有所差异,大大地干扰这个物种的辨别。为了避免认知偏差,更好地了解该物种,有时也需要绘制该物种不同的发育时期,以及性别差异的示意图。有的物种在张嘴或者是展开一些身体部位时会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里面可能藏着对物种辨别非常重要的性状,不同状态的图像有时也需要绘制。

鱼类的身上往往有着许多独特的花纹与色彩。在进行线性手法为主的绘画时,要根据材质以及颜色,使用不同密度的点来表示。通常来说,越密集的点用来表现,表面颜色偏深或者粗糙的状态,越稀疏的点则表现的是越光滑,表面颜色越浅的状态。而在彩绘时,往往会提升原有饱和度,来保证不被环境光或者其他因素干扰对物种的绘制记录。

遵从上述法则,本次对鳞鲀科的四个近缘种进行了描绘和展示。可以看出他们有近似的体型和第一背鳍,但是身体的花纹,尾部的形状和牙齿的特征都大不相同。通过博物绘画,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特点与差异,从而达到物种的准确识别。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软件对场景进行组合和设计。

南海烟波浩渺,是无数鱼类的家园,也是博物学绘画的创作的摇篮。我们期待更多精美的博物学绘画由此而产生,为我国珊瑚礁鱼类多样性保护描绘出一张张蓝图。

图3. 红牙鳞鲀 Odonus niger (魔鬼炮弹)

图4. 花斑拟鳞鲀Balistoides conspicillum (小丑炮弹)

图 5. 场景汇总设计

作者:毛宇帆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科学性审核:张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统筹:赵清建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

关键词:

«上一篇:已致9死2伤!贵州一客栈发生火灾 »下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