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东湖评论:科技赋能让古籍“触手可及”

2023-07-27 17:57:07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资料图片)

近日,湖北省图书馆首次尝试面向社会团体开放数字资源预约上门服务。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通过科技赋能的方式,让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走出“深闺高阁”,不仅让图书馆可以带在身边了,更让文明成为一种可感知、可估摸,可交互的数字化产品“触手可及”。

湖北省图书馆拥有千万馆藏文献和海量数字资源,涵盖各行业前沿的学术期刊、信息数据、时事资讯等内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减少对古籍的物理损害,还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这些资源。此外,“e海悦读·出行”数字资源服务还通过VR体验、游戏、图书畅读等多个环节,介绍省图的数字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直接阅读。随身而行的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增值的利器,也对古籍的保护、修复和活用,对中华文脉的延续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时代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古籍数字化和平台建设进展日益迅猛。据国家图书馆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件)。每一次的创新探索,都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的获取资源。正如前不久同样爆火的“识典古籍”,不仅在排版形式上匠心独运,还原了古籍纸张的阅读美感,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还提供了简繁体转换、图文对照、全文检索、支持移动端等多重服务功能。从儒家经典《论语》逐页在线阅览,到飘逸俊秀的汉隶代表作《曹全碑》书法古籍实现繁体字和简体字转换……在提升体验感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功能性。足以表明,科技赋能正将古籍从图书馆“搬”到网络平台,推动着数字古籍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尽管如此,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古籍数字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难度高、资金缺口大、人才紧张等短板,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古籍数字化长路漫漫,更当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要想让未来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取得更大突破,就要从技术、人才等方面下足功夫,让古籍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一方面,让典籍文献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实现高效检索、关联阅读和深度挖掘与利用。譬如,在识别古籍的专有名词基础上,把人名、地名、官名、书名都识别出来,并试图抽取人和地和官职之间的关系,转成图谱形态,再与百度百科、旅游产品等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其利用率和覆盖率。另一方面,加强与技术人员合作,高校古典文献学等相关专业应培养兼具技术与学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古籍内容应向着“数字文创”转化,将古籍里的一些原生场景,通过AR方式复现出来。譬如,纪录片《古籍寻游记》运用交互技术、扫描技术等,让用户以更沉浸的方式体验甲骨文刻字、建造敦煌莫高窟的过程,让更多人对古籍产生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作为人文数据类学术成果的转化探索与实践,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通过科技赋能让中华古籍“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熠熠生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倩(夷陵区委组织部)

责编:詹蔷

关键词:

«上一篇:建数字产业集群 引领三地协同发展 »下一篇: 最后一页